活著,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
文 / 解夏
學生時代因為數學成績不好,所以對於數學、數字一向敬而遠之,第一次閱讀小川洋子《博士熱愛的算式》中,沒有想到作者居然將數字的特性描寫得如此美麗,如此詩意,讓數字、數學符號隨著故事的起伏都有了溫度。之後在螢幕上再看到電影版本,仍然令人感覺溫馨。尤其是質數,可能因為和自己最相關的生日,就都是質數,所以對於質數有著莫名好感。
或許是因為這樣偏愛的前提,在閱讀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與作家小川洋子的人生對談集《活著, 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》時,多了一份親近的感覺。因為兩人的對談也是建立於《博士熱愛的算式》的起點,彷彿自己參加了一場電影放映後的深度座談,許多之前閱讀或是觀影時的莫名的觸動和小小感受,都在這本對談集中,因為兩位對談者的對話再次被解釋述說了。順暢的對談中,兩人各自分享創作過程和臨床治療的經驗,幽默風趣中也道出對生命的熱情與關懷。
當中有幾段想法特別讓人有所感觸:其一<友情產生時>對談中,提到修復古文物中,新與舊的力道素材必須相當,否則將會更快加速崩壞。如同在臨床上幫助者與受助者的關係,如果助人者過於強悍,受助者往往受不了而逃避,反而壞事。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,才能在這種時候和對方保持相同的力量,配合對方的強度,一同走完治療的過程。如同人性中許多不平等以愛之名的幫助與關懷,反而造成了另一種傷害,只有當雙方力量相當,如同兩人玩著傳球接球遊戲,有節奏地的律動往來,才有辦法產生信任的對話或友情。
其二<西歐一神教的人生觀>說到日本與歐美因文化差異,面對罪行的反應,也有著不一樣的解讀。日本存在著可以模糊並存的堅韌,西歐則認為人的價值必須一致清楚,否則人的尊嚴價值將為之崩潰。也讓人聯想到德、日兩國因不同民族特性,面對二戰歷史時迥然不同的反應。
小川洋子是以寫故事為志業的作家,為了寫小說常常要蒐集許多的素材;河合隼雄身為臨床心理治療學者,為了治療心靈的疾病必須要聆聽,甚至引導病人說出自己的故事;在紛擾的世界中,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,也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。也許過程不一定都是幸福快樂,但只要有故事,就能讓人勇敢地接受恐懼與悲傷。
原文出處:誠品站
http://stn.eslite.com/Article.aspx?id=2242